话说上古时期,神农氏尝百草时就顺道尝过了茶。好奇的他发现,这种绿色的小叶片其实是一味良药,有清热解毒、提神、醒脑之功效。于是,他把这记录在《神农本草》中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。这里的荼,就是茶。在神农氏的带领下,先秦时代的人民将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,以此解除一天之
疲乏。
到了春秋时期,人们从将枝条和芽叶从茶树上摘下,并放在水中烧煮。煮沸后,将茶汤一饮而尽。这种饮茶的方法,称为“粥茶法”。
到了西汉时期,人民生活有点好起来了。他们在煮茶时,添加了“葱、姜、枣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”等同煮,依靠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,来掩盖茶叶自身的苦涩。
到了晋代时,人们不再煮完整的茶叶了,而是将其碾成粉末。从这个时期起,饮茶之风逐渐进入了上流社会。到了唐代时,以茶叶粉末煮茶的风俗早已流传开了。这种饮茶之法,被称为“末茶法”。而“末茶法”又一路东渡扶桑,到了日本后,被奉为至宝并一路发扬光大,称为“抹茶”。
到了唐代后期,一种更加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发明了出来.此法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,另在茶瓶之中煮水,待水煮沸后,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,由此,被称为“点茶法”。
宋承唐代饮茶之风,日益普及。宋梅尧臣《南有嘉茗赋》云:"华夷蛮豹,固日饮而无厌,富贵贫贱,亦时啜无厌不宁。宋昊自牧《梦梁录》卷十六"鳌铺"载:"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"自宋代始,茶就成为开门"七件事"之一。
到了明朝时,明太祖朱元璋提倡节俭,否定了奢靡的“点茶法”。他亲自下诏,令“罢造龙团,惟芽茶以进。”所谓芽茶,就是指我们现在所用的散茶叶。从此,饮茶进入到了“散茶法”时期,并延续至今。
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,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“茶道”的概念,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,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“茶道”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,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。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。所以可以说中国没有“茶道”,只有“茶文化”。